【时事评论】娱乐化时代 人们爱造“神”
时间:2015-04-08 09:36:27

(新闻中心记者 黄小萍)

    不知从何时起,“男神”“女神”这一光环被戴上了许多人的头上。这些人通常以颜值高为先决条件,以明星偶像为主。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兴起,社会转型带给人们的压力亟需宣泄,娱乐元素无孔不入地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在“泛娱乐化”现象凸显的土壤下,便涌出一股造“神”潮流。

    到底“男神”“女神”为何物,我们难以给这个娱乐化时代下的产物一个定义,但形象好气质佳定是其中的必要条件。然而 “男神”“女神”是怎么走上“神坛”的?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便是:世上本无神,捧的人多了便造就了神。这些“神”们都是大众热捧起来的,其中也不乏用商业手段宣传包装而造出。就拿刚落下帷幕的《我是歌手》节目中人气骤涨的李健举例,被网友冠拥“清华男神”“段子男神”等诸多“男神”称号的他,本身就有外形好、歌动听、名校出身等优秀条件,再随着节目宣传力度加大,李健个人形象的展示使人们逐渐看到他的文人诗意和理工男的独特幽默,满足了许多观众,特别是女观众对理想男性的追求,于是人们纷纷通过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表达对他的喜爱,帮着他上头条,于是在市场和受众的推动下,又产生一位“男神”。公众人物领域中的“男神”“女神”大抵是如此造就出来的。这是大众对美、对理想人物的追求,也是娱乐市场商业化的结果。

    其实当人们给出“男神”“女神”这一称谓时,我们便能感受到那些许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味,“神”是人们造就的,也是离人们遥远的,是倾注许多主观理想色彩的。捧“神”和追星类同,人们需在“男神”“女神”星光熠熠的光环下认识到,我们所追的其实是我们自身臆想的完美而已。“男神”李健在媒体采访中也常自嘲,自己不是“男神”,不化妆的他没有人们眼中的魅力。

    总而言之,当娱乐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调味品,面对造“神”或其他的娱乐风潮来袭,只要正视市场规则下出现的娱乐传媒价值缺失和迷惘,警惕泛娱乐化倾向对大众心理、社会风气带来的负面效应,在造“神”热潮中保持清醒,就且让这些娱乐产物继续调剂人们的生活也无碍。

【值班编辑:郭吉祥】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