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焦天琪)
前些天,演员王学兵因涉嫌吸毒及容留他人吸毒被北京警方抓获。作为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王学兵曾在2005年及2006年两年间任禁毒大使,在年轻人中拥有较高的人气,但令人惊愕的是他已有15年吸毒史。王学兵的入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将明星的社会影响这一话题再次推向风口浪尖。
其实,明星吸毒案早已不算新鲜事儿。早在2009年,满文军吸毒成为娱乐圈热点话题。从2009年至2015年短短六年间,吸毒艺人数量不减反增,前后已有十几名艺人因吸毒相继入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时至今日,明星已不再是一种职业,而是能带动社会潮流,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行业。当代青少年大多关注娱乐圈,追星成为一种时尚,而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心智尚未成熟,并善于模仿,加之社会“从众”热,青少年很容易把明星当作自己行动的坐标,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星效应”的双重影响。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否定娱乐圈中确有不少人在各个方面向社会释放自己的正能量,例如明星投身公益活动,进行义演向公益组织捐款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自己的粉丝,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风气朝一个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毕竟人无完人,生活在聚光灯下的公众人物也会有“瑕疵”,若是“追星族”不分是非一味地追随模仿,便会丧失掉自己的判断力。当明星做出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追星族也往往不明事理地支持。正如年轻偶像柯震东吸毒被捕时,微博掀起“给柯震东一个机会”的浪潮一样,浪潮中的粉丝多为青少年。
年轻一代作为祖国的栋梁,肩负着振兴祖国的重任,然而如何针对“明星效应”问题加强青少年思想上的建设,我们要做的有很多。首先,相关部门重视起整顿娱乐圈不正之风的工作,对给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的艺人进行严厉打击;其次,公众人物自身应注意形象建设,认识到自身的发展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切身利益,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同时,作为“追星一族”的青少年也应该反思,用过多的精力来追捧艺人最终又得到了什么?如此追星是否值得?从自我追问中得到清晰的答案。
不久前,中央办公厅下达的59号文件中强调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青年一代的思想观念受整个社会的重视程度之深。笔者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在“明星效应”问题上我们会有一个更加清醒、客观的认识,也希望如今的明星尽可能地产生积极的“星效应”,扩大社会正面影响。
【值班编辑:杨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