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从“弃北大上技校”舆论中,看大众的成功标准
时间:2014-11-28 09:47:45

(新闻中心记者 黄小萍)

        中国自古有云:“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从近日北大学子周浩不顾父母反对,弃北大上技校一事便知,这句话与当今大众评价成功的标准存在矛盾。许多家长对周浩的行为表示不解,认为只有念名牌大学才能“通向罗马”,而年轻一代的网友则纷纷为周浩的选择与勇气点赞。

        从两面的舆论声中可以发现,不少人仍是将读名校与成功划上等号,于是每年高考都上演着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奔向名牌大学的场景。

        北京大学是无数人仰望的著名高等学府,多少人为能考上这样的名牌大学而寒窗苦读。弃北大而就技校,周浩的选择无疑让那些视考名校为成功标准的人们惊讶不已。我们也从此事看到,我国教育多年都走不出择校单一化、功利化的怪圈。

        教育的意义在于给所有受教育者更为自由多元的选择,而不是把所有受教育者框入同一个成才模板里,然后一味地复制。也许要等到我国教育摆脱高校情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人尽其才,不将名校作为判定人才的唯一成功标准。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反体制”的年轻一代摆脱了传统教育的观念,对待周浩的事情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这可以明显地看出,时代新人的成功标准与以往不同,他们相信兴趣与能力足以抵过名校出身的光环。

        在这些舆论声中也不乏一棒子打死高等教育的片面言论,甚至有人以周浩为例,只知强调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否定基础学科通才型知识精英教育,过于强化人才培养的职业实用性与市场适应性,而忽略教育本身的目的及意义。周浩是基于自身爱好取向来而选择技校,我们不能以此个案来证明,北大的教育体制有问题而技校教育更科学。

        我们无法比较北大和技校这二者,究竟哪种对周浩个人的成长、职业的发展更为有利,更不能单纯以高等教育或技术教育来评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只是希望在思想、舆论不断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能渐渐看到自身对教育问题的局限,不以单一的成功标准判定人才。


【值班编辑:李萌萌】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