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慈善不分年龄,捐款不限额度
时间:2014-11-26 15:43:12

(新闻中心记者 杜晓峰)

    近些年,在红十字会丑闻曝光、陈光标高调行善等事件后,慈善成为了敏感复杂的字眼。前段时间,上海3名中小学生为帮助贫困学生,捐出自己10余年积攒的50万元压岁钱,用于设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青春之光爱心专项基金”。此消息一出,再次引起社会各方面对慈善行动的不断争论。其中捐款的3名中小学生被网友定义为“富二代”,捐款行为也被嘲讽为炫富之举,更有人质疑此次事情是学生父母的炒作,借机让自己的子女出名。为何简简单单的慈善行为会被恶意中伤,招来非议呢?

    在大众的普遍认知里,慈善多是成年人之举,且知名企业家、白领或公职人员方有财力所为,中小学生通常是在学校的组织下进行小规模的捐款,然而当他们成为慈善基金的巨额捐款人,难免会因为学生的特殊身份,受到各方的关注和热议。面对不少人指出的“富二代”、“炒作”等质疑,结合上海经济较为发达,人均产值较高的经济环境来看,便可知道50万元的压岁钱,对于上海孩子而言,其实并不算很多,3个学生经过10多年的积攒,就算在上海相对普通的家庭也可以实现,与“富二代”一词也并无关系。之所以有很多人站出来声讨和批评,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城乡的贫富差距过大,导致人们的心里不平衡,激发了部分人的仇富心理,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尚处在个人慈善发展的初级阶段,缺乏这方面的带头人,3名中小学生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固有的思维,打破了常规,因此不少人难以将其归入简单的慈善活动中。

    此外,通过3名中小学生拿出50万建立慈善基金的事情,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上海慈善基金会《专项基金管理办法》规定基金项成立的“起步价”正是50万元,不禁让人惊呼慈善基金的门槛如此之高。况且此类专项基金是不能对外公募,因此慈善基金也面临着制度性的限制而无法壮大。如今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定会有更多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日后要将慈善渠道扩展得更加公众化,公开化,必然要先对原有制度进行一定调整,才能适应现有社会发展程度,减少大众对慈善项目的争议。

    笔者认为,慈善行为乃是我国古代优良传统的再现。捐款不论多少,其实都是捐款者的一番心意,只要来源合法,谁又规定中小学生不能捐款?谁又规定“富二代”不能捐款?只要有着积极慈善的心理,无论年龄多大,无论捐款多少,都应受到奖赏和鼓励,从而更好地推动慈善基金的发展。

【值班编辑:景洋子】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