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黄小萍)
近期,电影《匆匆那年》拉开了宣传大幕。光看片名就知道,这又是一部“追忆青春”题材的影片。像《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同桌的你》这类由青涩男女生、复古校园、纯情故事编织起来的青春电影,越来越受大众的热捧。往往观众在走出影院后,还会一边抹着眼泪一边感伤着物是人非,悼念那回不去的时光。
如今电影消费的主力军,无疑是大中城市的青年人,电影已成为他们文化生活的常备内容。富有视听震撼效果的大片,不再是唯一的观影需求,他们越来越需要贴近自身、贴近内心的慰藉。而这些把青春、励志、感动、小清新等元素用校园包装的手段融为一体的电影,则将他们拉回到那个青葱岁月,触及青年内心的柔软之处。微博上各式各样的“追悼体”更是抒发了他们对青春的缅怀,譬如“校服再丑,可惜你永远也穿不上了”,“很多人都想知道星爷单车后座坐的是谁。但我觉得,坐在他单车后座上的,是我的青春”等等,他们在向大众倾诉对青春的感慨。
为何仍处于最美好时光的青年人,还这般追忆过往?这需从社会环境寻求原因。当下社会转型迅猛,生活节奏快,时代正不断重构着人们的社会生存空间。面对生活工作压力,城市青年们经验不足,力不从心。无奈于当下,迷茫于未来,能给予他们快乐的,也只有那些年在校园里的自由时光了。于是,他们便将内心的无奈迷茫演变成了一场祭奠青春的狂欢。
“追忆青春”题材的电影受到热捧,也掀起了社会的热议。这些由时代特质与青年本性碰撞出的新命题,成为大众文化无法避免的话题。当然,在社会压力下适当的缅怀一下青春岁月,情有可原,但祭奠青春不能是回避现实的方式,工作生活中该去面对的还是要面对。所以,青春体系的电影除了去复制一个年代的集体回忆,更应注入鼓舞城市青年面对现实、畅想未来的勇气和乐观态度。
【值班编辑:赵雨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