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红七条”能否筑起道德底线
时间:2014-10-16 08:48:55

 (新闻中心记者 闫少婧)


    针对近年来暴露的高校教师师德走样问题,教育部于9日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的意见》,首次划出对高校教师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这不仅是对教育改革的制度化,更是对道德的呼吁。


    一些教师道德滑坡、底线失守,屡屡出现的学术造假、招生腐败和不雅事件,一再击溃公众承受力底线。近日四川美术学院一名退休资深教师同时对两名女生做出道德败坏之事,让我们感到十分震惊。高校教师道德底线滑坡虽是个别现象,却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这些败德行为不仅严重破坏学风校风,导致高校教育质量下降,而且腐蚀着高校教师的群体道德,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严重污染社会道德风气。

    高校教师本是高等知识的传播者,是社会道德风尚的引领者,应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然而高校教师中却屡屡出现“教书育人”角色失调,原因在哪里呢?一方面,部分教师名利思想严重,育人思想淡薄,致使他们科研造假、学术剽窃,进行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兼职,索要学生及家长财物等;另一方面,对高校教师败德行为处罚过轻也是重要原因,对很多发生在高校的教师性骚扰事件,涉事学校为保护学校名誉往往内部处理,息事宁人,这就纵容了这些教师,使他们更加肆无忌惮。

    “红七条”文件的出台为约束高校师德提供了标准,但仅凭一纸空文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师德红线不能形同虚设,而应执行到位。主管部门应对触犯“红七条”的行为严肃处理,对败坏师德者零容忍;其次,作为师德建设的责任主体,校方应建立和完善师德考评机制,引导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另外,有关部门应对教师职业资格严格把关,设立品德门槛,从源头上避免师德的污染。

    笔者认为,没有遏制不住的歪风,相信经过问责机制的建立与“激浊扬清”体制的完善,很多高校教师都会找到自己灵魂深处的病根,汗颜警醒,筑起师德底线。

【值班编辑:李群】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