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受众本位”不应被“传者本位”淹没
时间:2014-09-19 10:36:24

(新闻中心记者  张媛媛)

    日前,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作了《志存高远 身体力行》的报告,听报告的是首都多所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在时长35分钟的报告中,台下年轻学生睡倒一片。此消息一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网友们把矛头直指学生,批评学生不懂对师者最基本的尊重。

    媒体将此事件发布在多个网站的头条,网友们实实在在地贡献了点击量和关注度,同时也将这条消息在微博、朋友圈疯狂转发。

    撇开此次事件中学生行为失当不谈,单从从新闻传播的角度,笔者认为媒体的做法实在有失妥当。

    新闻消息的价值不仅在于转载量的高低和关注度的多少,也在于带给社会的影响,这一影响取决于受众对信息的思考。因此,新闻的传播要坚持“受众本位”的原则。

    在此事件中,媒体对受众进行了不恰当的引导。关于学生睡觉现象,有位在场的研究生称“睡觉的同学只是一小部分”。我们仔细研究此则新闻附载的照片,不难发现趴着的同学虽然占了照片的主体部分,但周围被虚化的多数同学还是在认真地听着报告。从新闻学的角度讲,新闻照片的拍摄存在选择性,照片主要内容会根据拍摄者想表达的内容和思想而定。这样做会导致受众在阅读新闻时,轻易被表面信息所俘。

    媒体将此次事件大肆报道,引发受众的过度关注,类似现象在当下屡见不鲜。譬如明星出轨或嫖娼事件会多日居于头条,引起的热议度居高不下;再如前不久的女大学生失联事件,各种传播媒介齐上阵,同条同类新闻充斥于各大网站和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客户端。媒体不断向受众灌输同一类信息,受众则被媒体的表层信息所引导,思想随之左右,久而久之,难免变得麻木,甚至不自觉地拒绝了深层次的思考。长此以往,危害极大。

    对于媒体受众来说,也要对类似新闻事件负一定的责任。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传者和受众没有了明确的界限,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作为受众的我们,在多元化媒体展示给我们的信息面前,要多方位分析,不要盲目顺从信息,只是给学生们扣上一顶“道德沦陷”的帽子,更不该在不加思索的情况下随波逐流地转载信息。

    另外,对于吴良镛老先生来说,老院士一把年纪,本应安享晚年,却坚持为高校学生作报告,对学术和学生的奉献精神着实令人倾佩。但是过分的关注和舆论的浪潮打翻了老人的平静生活,变成了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媒体要为此负很大责任。

 

【值班编辑:李萌萌】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