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女大学生失联遇害”——放下恐慌 冷静看待
时间:2014-09-07 18:16:26
(新闻中心记者 赵艳)

    自8月17日《重庆晚报》发布《20岁女孩错上陌生人车失联,家属5万元寻线索》后,8月26日《苏州日报》、《新京报》也分别对江苏、济南女大学生失联遇害事件进行了报道。公众舆论也经历了由小范围讨论到高潮发酵的过程。

    公众密切关注女性安全问题,展开了对女性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讨论。不过有人把此类事件归因于扫黄行动或快播被查,言论很是可笑。政府对违法或者有违社会道德准则行为的处理,竟然成为一些人犯罪和道德观扭曲的人为其辩解的借口,如此不负责任言论的发表实在是不应该,这是对人性底线的践踏。正值开学季,看到接连发生的一起起恶性事件,家长们在担心,女学生们在害怕,这种情况下,大家应该冷静看待。

    最初的“重庆女孩事件”一经发布就有多方媒体转载,官方客户端转发,随后该女孩确认遇害的消息使“女大学生失联遇害”达到热议高潮。然而,这样大范围、高密度的报道很有可能产生不良效果。人们陷入恐慌状态,一旦联系不到身边的女性时,第一反应就成了“失联被害”。网上寻人一再出现,大范围扩散。人们会越来越严重地陷入感知的危险范围,进一步对社会安定造成威胁。

    此外,报道中对细节的曝光可能会增加犯罪的概率,甚至激发一些人的犯罪欲望,导致他们模仿案件中的恶性行为,产生更加恶劣的影响。由此看来,不论是新闻媒体还是广大网友都不应该再持续地对此类事件延伸报道,而是应把着重点放在事件后的舆情平复和预防报道上来。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只是呼吁严惩罪犯,更重要的是提高社会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政府要加强对黑车的管理,强化社会治安,为大家营造安全放心的社会环境。学校和父母需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培养女学生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多方合力,只为此类事件不再发生。社会温情本已凉薄,谁都不希望这类事件再成为摧毁人们互相信任的又一剂毒药。

【值班编辑:杨璐】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