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工地小歌神”—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权益
时间:2014-06-10 16:18:07

(新闻中心记者 李碧云 黄小萍)

    日前,一个剪着锅盖头,穿着背心牛仔裤的萌娃,将钢筋当话筒,站立在工地上一脸陶醉歌唱的照片在网络上走红。然而,照片中没有拍到的却是漫天的灰尘、高高吊起的钢丝架,孩子真实的生存状态堪忧,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权益也再一次成为舆论的热点。

    据了解,“小歌神”名叫丁俊轩,今年才5岁的他已随父母在新疆辗转了两年,换了几十个工地,只上过3个月的幼儿园。类似小俊轩这种情况的孩子还有很多,由于父母工作忙碌,没有时间照看他们,这些孩子基本都处于散养的状态。父母工作的地方大多就是他们玩乐的场所,孩子面临极大的安全隐患,很容易发生危险或是出现走丢、被拐的情况,这种沉痛的案件并不少见。

    除此之外,孩子们的教育状况也不容乐观。四处奔波的生活使他们不能稳定地待在一所学校,学习环境也不佳,孩子在学习上很容易吃力或丧失兴趣。再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在父母打工地方上学要缴纳高昂的费用,而外来务工人员自发举办的学校,教学质量又不高。异地高考的限制,使得他们要在户籍地和所在地之间来回转走。种种情况,对这些孩子的学习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不仅如此,由于家长工作繁忙和文化水平所限,家庭教育的不够,很容易使他们在重要敏感的成长时期得不到足够的关怀,成为问题少年。这些孩子的未来,是不是又会过早地进入工厂,像父辈们一样继续游走在城市的边缘?

    亲子互动不仅是节目中明星家庭亲情的展示,更应该成为普通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生活常态,让那些随着父母奔波的孩子和留守儿童都能够享有亲情,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每个孩子都有权利享有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不要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边缘化,失去阶层流通的渠道,被现实的无奈挫伤,也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首先应保障孩子的正当权益,孩子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问题应该得到社会的重视,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应该得到社会合理的保障。

【值班编辑:谷玮】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