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围殴教师,岂能用高考做挡箭牌?
时间:2014-06-06 16:01:07
    (新闻中心记者 谷玉)

    5月30日上午,一场“撕书狂欢”在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中学高三教学楼上演。因为担心学生会在撕书和扔书时“夹杂”暖水瓶等危险物品,当天学校特意安排了老师制止学生的疯狂行为。但有6名高三学生因不满老师制止他们的撕书行为,围殴一名50岁的曹老师,将三根拖把棍打断,造成老师头部受伤。(6月2日新华网)
   
    近年来,高三毕业生在高考前的“撕书减压”似乎变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活动,将陪伴自己三年的书籍和学习资料撕成碎片从教室扔出,碎纸像雪花般飘落,尽情地宣泄着压力,场面也甚是壮观。老师面对这种狂欢,出于安全考虑是有责任制止的。如果学生非但不领情,又暴力相向将老师围殴致伤,实在是令人心寒,缺少对老师最起码的尊重, “尊师重道”这一基本道德也被他们随着撕书而撕碎抛弃了。
   
    长武县的这起从撕书减压引起的围殴老师事件,不是青春里该有的残暴。从该事件报道的细节看,仅仅是因为老师制止了撕书行为而感到伤了自尊,6名学生就围殴老师,将三根拖把棍都被打得断成几截,老师满头是血,学生如此肆无忌惮,冷酷残忍,如果不是被其他老师制止,有可能造成更严重的伤害。而更讽刺的是“为了不影响这6名学生参加高考,经过教育局和学校协调”,被打致伤的曹老师“已答应暂时不报警,等高考结束再处理”——因为要参加高考,这6名已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学生群殴教师而不被及时追究,此刻,高考就成了这些暴力学生的挡箭牌。这样的学生,即使考上了大学,又有哪个大学敢接受这些暴戾的孩子?
   
    高考前是学生面临压力最大的阶段之一,偶发的暴力事件背后,反映出一定的必然性。无论从应试教育还是教育产业化这些现状来看,教师队伍素质和学校德育教育方面也并非完善。如果正好赶上像高考前后这样需要释放压力的时间点,就可能会造成矛盾的尖锐化。长久以来,社会对高考这一决定学生命运的考试都给予了过度的保护,更不要说参加高考的孩子,这也跟应试教育一直追寻分数而缺乏对学生价值观和素质的培养密不可分。但是即使上了大学,有了高学历就能对社会作贡献?我们也看到不少名牌大学学生犯罪的报道,比如清华大四学生硫酸泼熊事件,复旦研究生投毒案等,再一次提醒着社会和公众,学历不是一切,分数不是一切,高考也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
   
    这个事件中的6名学生,围殴老师成轻伤,因为面临高考就不及时处理,试问如果考上了就能安心去上学?明天会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件?反之,如果抛开高考生的身份,及时处理,学校加强管理,家长加强教育,等到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接受处罚之后再去参加高考,则是更正确的教育原则,也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值班编辑:刘梓阳】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