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罗方苑)古人有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人在创造灿烂文明的同时,也从历史变迁和世事兴衰中认识到了节俭的必要性。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终成春秋五霸;明太祖朱元璋崇尚节俭,勤政为民,缔造洪武盛世;相反周厉王穷奢极欲、千金买笑,最后暴尸荒野;商纣王酿酒为池、悬肉为林,最终社稷倾覆。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便秉持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训诫,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见节俭这种品质是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有效法门,也是国人的行事准则。简言之,节俭作为一种传统的道德规范,是中国人的治国之道、兴业之本和持家之源。小到本家,大到国家,从明君贤臣到诗礼之家,再到平民百姓,都十分重视节约、反对浪费,将尚俭节约、惜物惜时作为一种美德来提倡和施行。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上行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相应的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一扫建国初期一穷二白和积贫积弱的局面,已然是一派吃穿用度皆不愁的繁荣景象。但是在一片向好的形势之下,也悄然兴起了金钱至上、铺张浪费、贪图享乐的不良风气。这种价值选择日益物质化、利益化的趋势应该为我们所警惕并且加以纠正。我们应该明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仍有许多人在为温饱奔波挣扎,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若想将我国建设成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们就应该尽可能多地创造资源,同时也尽可能多地节约每一份资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嘴边,而是应该更多地落到实处。
所谓节,是节制而有度;所谓俭,是收敛不浪费。节俭有助于个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是一个人成就大事、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所谓“勤能生财,俭能聚财”,是说人们用勤劳创造成果,用节俭珍惜成果,二者相辅相成,劳动者创造的成果才能得以积累,社会才能赖以进步。一个懂得勤俭节约的人,往往与艰苦奋斗、乐于助人、独立自主等诸多美德相伴而存。
如今国家正大力提倡的节俭之风,已不再仅仅拘泥于物质层面,而更是希望我们能够从中习得一种厚积薄发、自我约束的精神,获得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先人遗留下的美德,积极响应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自觉树立节俭观念,将节俭融进灵魂。当我们在行动上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每餐不剩饭、纸张双面用、人走即关灯时,自然也就形成了朴素简单的生活方式。这种简单的与人无求、于己无愧的生活,使得我们不会被诸多物质诱惑所羁绊,进而能够更加专注的追求自己的事业。
节约一粒米、一度电、一滴水的举动虽小,尤见礼义廉耻,节俭事微,却可助兴国安邦。我们应牢固树立“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的荣辱观,厉行节约,从你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
【责任编辑:杨雪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