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张媛媛)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别是爆发力、耐力和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的学生比例不断增加,视力不良率持续上升。教育部早就颁发让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指导意见,但确保每个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现实阻力仍旧如此之大。
学生们缺乏锻炼的原因有很多,如基础设施的缺乏。有的社区或学校没有锻炼场地或是健身器材,学生们无法开展体育活动。此外学校方面担心学生在锻炼中出现意外,因此不敢开设太多体育课程,学生们选择面狭窄,对于自己不热衷的体育项目提不起兴趣,往往马马虎虎应付老师,更谈不上让此成为生活中的一个习惯。最主要的是,对于青少年本身来说,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奇有趣的花样儿层出不穷,传统的户外体育活动自然就被弃之脑后。
相关数据显示,初中三年级学生在身体素质方面要明显优于一二年级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体育成绩要占中考成绩的一环。学生们在升学压力下每天积极锻炼考试项目,体能和免疫力都进一步增强。一旦考试过后,学生们最先放下的就是体育。很多学生为了学习牺牲锻炼时间,家长们一再强调的也是学生们的文化成绩,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人才,其实并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让锻炼成为中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让锻炼成为一个习惯?如何让学习与锻炼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止是教育界应当探索的问题,这也值得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家长们反思的问题。
应当大力提倡锻炼的针对群体不仅局限于青少年。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以牺牲健康来换取工作效益是得不偿失的,注意劳逸的结合保持充沛体力,才能事半功倍。在经贸校园里,同学们会在晚上开展诸多活动,跑步、跳绳、羽毛球、轮滑等花样百出,无不彰显着青春的活力。所以,锻炼不是一种负担,而应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值班编辑: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