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篇题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 》的文章刷爆了社交网络。文章揭露了外卖骑手在外面平台AI智能算法的逼迫下,送餐只能越来越快、越来越不顾自身安全的困局,引发了网友对外卖小哥生存困境的关注。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进步,外卖平台近些年都引入了基于AI智能算法的外卖配送系统。从顾客下单那一刻秒起,系统便会自动计算出骑手送餐的最优路线、配送时间,并以此为作为“准点率”考核的标准,一旦超时,轻则单费减半、收到差评,重则淘汰出局、失去工作。不可否认,这样的“算法”的确起到了规范行业行为的作用,也大大提高了外卖行业的服务效率,但对于外卖员而言,很多时候“算法”却是“疯狂”甚至“要命”的——
为了不晚点、避免差评、保证收入,外卖员们不得不铤而走险,通过超速、逆行、闯红灯等“争分夺秒”,与此相伴的是安全问题越来越凸显。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上海平均每2.5天就有1名外卖骑手伤亡;2018年9月,广州交警查处外卖骑手交通违法近2000宗,美团占一半,饿了么排第二。外卖员成了名副其实的高危职业,“快”也成为他们“不能承受之重”。
面对《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 》带来的舆论压力,两大外卖平台先后作出了回应。饿了么平台表示将上线新功能,在结算付款的时候增加一个 “我愿意多等5分钟/10分钟”的小按钮;美团外卖也发布声明称,调度系统会给骑手留出8分钟弹性时间。但多等几分钟,就真的能解决当下外卖竞速之困吗?显然不能,而且有甩锅之嫌。
“算法”明明是平台自己开发的,规则也是平台设定的,消费者并没有参与,现在却把皮球踢给消费者,给人一种仿佛是消费者在逼迫外卖员违规赶时间的错觉。这哪里是在解决矛盾,分明是在制造新的矛盾。要看到,逼外卖员冒险与时间赛跑的,不是用户是否愿意多等那几分钟,而是平台“不违章就很难准时,不准时就必须扣钱”的考核机制。这套苛刻的“尺子”不变,这种鼓励“更快”的规则不改,卡在小哥脖子上的“速度枷锁”就难以破除。
“算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而不是压榨人。如何设置考核方式,不是“算法”系统自己确定的,而是开发系统的人决定的。用“算法”为外卖员留出安全空间,技术层面完全可以实现。比如,开发者可以将影响配送效率的天气原因、道路状况等信息录入算法系统,给出更加符合实际的配送路线和时间建议;比如在处罚规则上对外卖员多一些宽容,对保持安全送餐的骑手多一些鼓励。
将外卖员困在系统里的原凶,不是“系统”而是“人”。在安全问题的倒逼之下,相关企业应该有更多积极有效的行动,而不能只在一味追求效率的道路上狂奔。给员工多一点温暖,真正建立起人性化的考核机制,让他们不再是“工具人”,这是每家外卖平台必须回答好的一道“必答题”。
(欢迎扫码关注“青园锐见”)
作者简介:梅刘柯,我校文化与传播学院2009届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现为河北日报理论评论部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