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张媛媛)
清明前后,“墓价超房价”现象再引热议。
纵观国内,一些一线城市经营性墓地售价已经高达数万元。然而,购买者面对至少两万,动辄四五万的墓穴在高呼“死不起”的同时,又为了位置、风水等因素最终选择节节加价。面对高调上涨的墓地价格,有人戏称“生前当房奴,死后变坟奴”。
墓价节节攀高还是受到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殡葬事宜上,很多人依旧存在思想误区:认为厚葬是对逝者最好的情感表达,也把对逝者的哀思寄托在葬礼墓穴上。数据显示,目前对于选择海葬、树葬、花葬等生态安葬方式的人数总体偏低。
其实这一问题也并非只存在于我们国家,殡葬问题实际上也在困扰影响着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美国,传统的丧葬也是土葬。不过近年却兴起了绿色殡葬:不建墓室,不用化学品进行防腐处理,棺材仅需约100美元的硬纸板做的。“绿色殡葬”不仅有利于环保,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殡葬费用。在德国,每年平均有60%的人选择传统的丧葬方式,即放入棺木土葬或火化后将骨灰葬入墓地。有15%的死者不按照传统的方式入土,城市比例高达25%到50%。昂贵的丧葬费用是促使许多德国人选择低廉的无名墓穴的关键原因。而日本,应该算是世界上丧葬费用最昂贵的国家之一了,对于他们来说,要想为他们去世的亲人举办一个像样体面的葬礼,不从他们的银行存折上取出大笔钱款是办不到的。
殡葬问题是关系民生的大事,需要有关部门予以引导,使大众能够选择一种更为适合自己民族和国情的殡葬方式,当每个人都认识到这一点,高价墓地没有买家,墓地怪圈现象也就相对减弱,应树立科学的殡葬观,以此从根本上削减墓地市场的利益驱动力。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提倡厚养薄葬,尤其是对于父母。与其在双亲逝世后绞尽脑汁表达孝心,不如在父母生前多给予一些关心照顾,珍惜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光。
【值班编辑:刘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