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侯树文)
3月29日,由石家庄市政府倡议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将在当晚8时30分举行,届时市区部分路段和地区的灯光将同时熄灭,以实际行动宣传“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的环保理念。
据了解,“地球一小时”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出的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周六晚上熄灯一小时。从2007年开始,该活动已连续8年在世界各地举行。2009年3月28日,河北省保定市成为国内首个以政府名义倡议参与该活动的城市,之后承德、石家庄等城市相继以政府名义开展“地球一小时”活动。2011年我国有86个城市参与该活动,并开始实践各自的环保改变策略。
今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与往年相比确实有些特殊,石家庄市居高不下的PM2.5指数,时刻警示着每一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治理大气污染迫在眉睫。由政府主导的“地球一小时”环保活动,号召普通公民参与到这场与雾霾战斗的持久战中,表达了政府治理空气污染的决心。
对于大气污染我们能做些什么?这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不得不谈的问题。低碳生活从现在做起,是“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基本理念,而就目前环境污染形势看来,养成节能环保的生活习惯只是健康环保生活方式的一小步,我们还需警惕生活中看不到的污染和不必要的耗能。
很多人知道节能灯节能环保,但是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一只废旧节能灯的汞可污染180吨的水。2010年,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分析,目前,一只节能灯平均含有0.5毫克的汞,渗入地下会污染大约180吨水,不管焚烧还是填埋,节能灯内的水银都会对水土造成极大污染。又比如,制作传单所用的纸张,需要砍掉森林里多少棵绿树,而很多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对于这样的环保盲区,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反思。
事实上,生活中这些看不见的污染源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背后都存在着巨大的产业链和利益的推动。古人治水所采用的开源节流,因势利导,同样也是值得借鉴的治污良方。如何将环保事业发展成为环保产业,截断生活中意识不到的污染源,续上回收断链,这不仅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呼吁,更需要民间的配合与支持。期待此次由市政府名义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能从提高环保意识的层面上升到治污行动上来,尤其是要善于发现隐藏在生活习惯深处的污染环境与浪费能源的行为。
【值班编辑:刘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