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传统文化“去哪了”
时间:2014-03-26 15:51:35
(新闻中心记者 李萌萌)

    有关回归传统文化的活动近期活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有清晨诵读古文的社团,也有举行“我为古典狂”和“汉字拼写大赛”的竞赛活动。这类活动的举办让人不由得联想到了近年传统文化的状况。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外来文化不断涌入我国,传统文化的流失状况不容乐观。据有关报道,我国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已被蒙古国申报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喻户晓的皮影戏是印度尼西亚的文化遗产;韩国江陵的端午祭也已经申遗成功……

    这种情况屡次出现,迫使越来越多的人去思考,传统文化到底“去哪了”?

    伴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早已成为“地球村”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这就不可避免地遭受外来文化的入侵,其中欧美、韩国文化对当代中国青年的世界观、价值观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欧美大片”成了上班族、学生假期休闲娱乐的首选,韩剧更是备受年轻女性的追捧,韩剧在我国的巨大市场为其带来了巨额经济收益。

    古语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弘扬传统文化也可借鉴他国的经验,做到以传统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美国制作的动漫《花木兰》就是很好的例子,借用了中国文化中“巾帼不让须眉”的例子,赚取了几亿票房。花木兰作为我国浩如烟海的佳话中的一个竟然有如此大的效益,如果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一定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尤为重要。

    当代的娱乐节目“铺天盖地”而来,虽然给“亚历山大”的观众带来了短暂的欢笑,但是也有观众反映“笑过之后,什么感觉也没有了”,相比之下,《中华好诗词》、《汉字英雄》这类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观众感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之余,也敲响了传统文化正面临尴尬境地的警钟。电视节目制作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担负着向社会传递价值信息的责任与义务,我们需要处理好是“粗制滥造”传递低俗文化,还是“精益求精”弘扬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

    导致传统文化流失有多种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要从自身来找,然后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改善这种状况,使延续了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当代大学生面对传统文化流失的现状,也应做到心中有一杆称,正确处理传统优秀文化与外来文化间的关系,既不保守抵制外来文化,又不崇洋媚外,成为传统文化合格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发扬者。

【值班编辑:杨璐】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