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构建幸福家园更需守护儿童的心灵家园
时间:2014-03-14 17:28:50

 

(新闻中心记者 侯树文)

    3月12日,一则内容为“重庆被摔男童原原可以走路了”的消息,并配以原原走路的图片,在微博上迅速成为当天的热门微博话题,并被数以万计的人转发点赞。很多人以“上天的眷顾”、“必有后福”这样的词语来表达对原原的祝福,然而我们在为原原大难不死而感到欣慰的同时,却忽略了该事件的另一个主角儿,即被人们冠以“恶童”之名的那位女童。

    的确,女童的暴虐行为曾遭到无数人的攻讦指责,但时隔数月,我们把焦点聚焦在无辜者的时候,那名施暴的女童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当时各大媒体纷纷对该事件进行报道,其中《南方周末》对该名女童的深入报道更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该报道称很多人将女童暴虐的行为归结于其头部曾受创伤,有人建议家长带孩子去看看,但其家人将这些建议看作是对自身尊严的挑衅,最终因微妙的“面子”问题使女童错过了矫正恶习的机会。无论女童暴虐行为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这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不重视,甚至将孩子心理健康视作对自身尊严的挑衅的观念,应该引起每一位家长的反思。

    事实上,女童家长把他人对孩子心理健康的质疑视为对自身尊严的挑衅,这种观点体现了传统观念里思想保守的一面。在传统观念里孩子的心理问题长期被视为一种缺陷,而常常被人耻笑。甚至有的地方出于宗教信仰,将这种缺陷视作因果循环下上天对父母的惩罚,这种观念不仅耽误了孩子的个人命运,还使整个家庭笼罩在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下。因此,如何对未成年人心理问题有一个正确科学的认知,转变这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心理治疗的观念,是家庭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未成年人精神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很少被人关注。近来报道的众多伤童性侵幼童的新闻,人人往往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对施暴者的惩罚,而事后关注幼童心理教育的人却寥寥无几。又如报名参加湖南卫视《变形计》的诸多家长,经常抛出一个问题:父母为孩子尽己所能、倾其所有,提供优质的生活条件,孩子为何不通情理变得暴躁?这其中折射出了对未成年人心灵教育的欠缺。

    从法律上讲,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第一监护人,对其心理监护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从这方面讲,国家需要完善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美国和加拿大法律都规定,12岁以下儿童如果遭遇事故,监护人首当其冲被问责。在英国,如果儿童行为已经失范,会采取一系列指定监护,社会力量将取代一部分父母功能。对此我国应有所借鉴,根据实际情况,对父母的监护责任规定有所完善。

    那些生于新世纪的“00后”,他们的心灵土壤需要灌溉,他们的价值观需要被正确引导,他们的个性发展更需要得到我们的尊重和保障。希望身为家长的父母们,在为建立自己的幸福家园而奔波忙碌之余,多加关注孩子的心灵家园。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