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侯树文)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3月5日,在雷锋纪念日这一天,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在我校韶华路上响起。这一天,我校学生会在韶华路上举办了主题为“学雷锋、讲文明、树新风”的活动。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雷锋精神在当时既是时代的产物,又符合当时集体主义时代的需要,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榜样。新中国成立初期,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在全党及全国各族人民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当中的背景下,集体主义的观念深入人心,“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当中去”几乎成为当时每一个人的人生追求。随着计划经济逐步退出历史舞台,集体观念也随之成为那个年代的时代烙印,但是以“服务社会、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为内容的雷锋精神则成为一笔精神财富得以代代流传。
学习雷锋精神既是对传统美德的一种传承,也需要在时代的进步中不断创新,这种传统精神不断延伸发展,需要我们结合时代对雷锋精神作出全新的认知解读。笔者认为,当代对雷锋精神的继承应体现在自己切身利益之外的小小善行上,微时代应更加注重“微善行”。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给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中所说:“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雷锋精神归根结底体现了一种“善”的理念传承,而在当今,行小善则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在人们心中树立的观念。常言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时代不断进步,我们的国家对个体幸福越来越尊重,公众越来越注重个人身心的全面发展,我们对自身理想的界定不再是“为建设祖国做贡献”,而变为个人对自身幸福生活的实现。自媒体时代,我们更加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来赢得自身利益的诉求,也能通过舆论的力量为善行发出正义之声。因此,对雷锋精神中的善的理念可以理解为在自己切身利益之外的小小善行。
“善行”不仅讲究口头上对“善”的宣传,还应付诸于“行”。如今,社会上大部分人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失去信心,对社会上各种利欲熏心、好人被讹诈的现象而产生人心不古、世道浇漓之感,这时候正需要一种积极向“善”的精神来坚守人们内心的道德防线,对个体的善、小的善的传播更加弥足珍贵。此外,重新树立公众对传统道德的信心也是一种善行。我们应用舆论的声音谴责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坚信邪不压正,善有善报。
【责任编辑:王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