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媒体与公众人物的掐架是双方的一次揽镜自照
时间:2013-12-24 10:37:50
(新闻中心记者 刘畅 赵艳)

        12月15日,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春晚奖”和“兰花奖”颁奖仪式的现场,北京电视台向到场的近400家电视台发出声明文件:强烈谴责郭德纲的过分言行,并要求郭德纲向北京广播电视台以及逝者、逝者家属道歉,呼吁封杀郭德纲。距郭德纲微博讽刺北京电视台已逝台长已有一段时日,而这则新闻无疑又在传媒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郭德纲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虽其名号暗含“以德为纲”的意思,但整体来看,郭德纲的德行在公众的心目中,与“以德为纲”的本意实在相差甚远。2010年8月,在其徒弟打人案中,郭德纲就因“打人的是英雄,记者就是妓女”的惊人言论,被当时掌控主流话语权的人士冠以“三俗艺人的典型代表”的称号。而今,“鸡肠曲曲今何在?始信人间报应灵”,这句对已逝者幸灾乐祸的打油诗,令郭德纲心胸小、无口德的形象再次暴露于公众视野。

        此次郭德纲遭到联合封杀的导火索,无疑是那首对北京电视台已逝台长挖苦讽刺的打油诗。人死为大是中国人的传统道德,它反映的是人们对生命的敬畏,讲求的是对生老病死客观规律的尊崇。而身为中国相声界的一员,郭德纲图口舌之快,落井下石,对死者进行挖苦讽刺,必然会引起公愤。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公众不会喜欢只损人的艺人,更不需要有失公德的偶像。

        另一方面,一些只重收视率不重审美把关的媒介,使无口德的郭德纲在发表公共言论时有恃无恐,不重视对媒介生态造成的恶劣影响,甚至漠视公共舆论的力量。诚然,郭德纲在相声界有一定身份地位,其作品仍旧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在众多“钢丝”的眼中,这一切又似乎都不成问题。北京电视台封杀郭德纲之后,不仅没有得到其他媒体的呼应,反而使其身价倍涨。为了保证收视率,各大卫视仍然各行其是,力捧郭德纲,这样做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还会使二者的矛盾更加激化。毋庸讳言,媒体的不严格把关和部分观众的姑息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

        笔者认为,在这次公众事件中,媒体人和公众人物都应该揽镜自照。作为公众人物,是否把喜欢自己的观众放在了第一位?作为媒体人,又是否做到了不偏不倚、客观公正?

        此次封杀究竟能否见效还是未知,郭德纲是否就此罢休也尚不得知。但公众对媒体艺人道德审判的讨论,应该值得我们深思。对公众人物不符合传统道德伦理的行为,我们当然要提出自己的批评,而又不能仅止于批评,更要认识到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封杀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因为这种惩罚带着以怨报怨的色彩,会使对方更加反感。惩罚的主要目的是让过者知过而后改,但犯错的人是否知错就改,则取决于其自身的修养和度量,也取决于实施惩罚的人是否理性、客观。
 

【责任编辑:杨璐】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