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马若月 袁冬雪)
近日,一组妈妈打女儿耳光的漫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速爆红网络。漫画原图是这样的:第一帧,妈妈笑着对正在学习的女儿说:学习了一天,妈妈带你去公园玩啊;第二帧,女儿笑着回答妈妈:不,妈妈,我喜欢学习;第三帧,妈妈突然伸出左手,打了女儿一个耳光;第四帧,女儿用手捂着右脸,一脸的不知所措。
如此出人意料的剧情,起初让所有浏览图片的人大惑不解,随后在网民集体创作与恶搞下却让网友们大呼搞笑。有不满于原图的剧情发展者,将其改编成各种恶搞版本,星座版、加强版、终极版随之横空出世。最近该图片真人版也在网上疯传,不禁让人深思:这幅根据小学语文课本的插图和文革宣传画创作出的漫画,到底在让我们娱乐什么?
这种忽如一夜梨花开式的火速蹿红,令人想起2012年的杜甫很忙的恶搞热潮。语文课本中正在仰天沉思的杜甫被涂鸦成各种形象。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其中河南省诗歌协会会长马新朝说“杜甫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之光,我们决不允许诋毁杜甫形象!”也正是这句话饱受当时网友诟病,什么是民族精神之光?这种空中楼阁式的架空,难免让人反感。事实上,对于这种闪式的网络狂欢,固然没有上纲上线的必要,可是爆红背后反映出的娱乐心态却值得深思。
从原图角度看,其表现出的是一种家长对子女压力宣泄的写实表现,随后被网友扭曲。本来选择漫画这种讽刺社会反常现象的艺术表现形式,追求的就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宣传效果,通过轻松幽默的方式,引起公众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在这个传播过程中,考验的是创作者举重若轻的表达能力,注重的是受众深刻理性的思维过程。然而,从随后跟风调侃的现象来看,这副图片的爆红并没有唤起人们对它更深层次的思考,反而使漫画作品在网民的大肆恶搞调侃之下,给公众一种错觉:它只是偶然出现的、以模拟和戏仿为手段的、寻求快感和参与感的一场网络狂欢。简而言之,它只是网友最近的一种娱乐。
类似调侃恶搞仅仅流于表面的娱乐效果,让我们越来越习惯于享受快餐式的娱乐,沉浸于富有冲击感的视觉效果,只追求无厘头式的感官刺激,严肃认真的思考反而变得无关紧要。
笔者认为,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同时,它也绑架了我们思考和娱乐的能力,使两者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给我们的警告:“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在电子媒介日渐勃兴,理性思考日渐衰退的今天,这样的危言自当引起我们的警惕。
【责任编辑:温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