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评论】不做居高临下的旁观者——拿什么纪念“扫桥爷爷”?
时间:2013-12-04 17:02:26

(新闻中心记者:马若月  袁冬雪)

    “分文不取,工具自理;清扫大桥,锻炼身体;生命不息,守桥不止……”这是“扫桥爷爷”窦珍每天扫桥时哼唱的小曲,如今他的歌声已随他飘去遥远的天国。

    11月25日, 北京海淀供电公司87岁的普通员工窦珍老人从桥上不慎坠落身亡,而他的扫帚还留在桥边。第二天,桥上插上了人们自发献给老人的菊花,寒风吹打着纤细单薄的花瓣,颤颤巍巍,让人心疼不已。

    窦珍老人坚持十一年无偿清扫连心桥,他把扫瓜子皮、擦洗栏杆、清除小广告这样分外的公益活动,看作似每天洗脸刷牙一般平常。“十年”说起来就短短的两个字,但里面到底装进去了多少风雨沙尘,多少冰雪骄阳,我们无从得知。

    从树梢上看人和树根下看人是大不相同的。我们习惯从树梢上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一个人进行好人和坏人的评判。在道德上高估自己,仿佛具有天然的优越感。甚至是在当事者毫无觉察的情况下,将自己置身事外,还自以为公正地指手画脚。我们毫不吝啬地给他以各种荣誉:天安门文明之星、北京榜样、中国好人……广泛的赞颂之声热烈响起。老人意外坠落后,赞誉、感动、钦佩更如潮水般涌来。与此同时我们谴责随手乱扔垃圾者、随地吐痰者、滥贴小广告者……。我们举起道德大旗,恰恰忘记了自己也曾随手扔过垃圾、吐过痰、扔过瓜子皮、贴过小广告。

    拣起一个烟蒂,80多岁的老人半天弯下腰腿还会颤抖不止;清除一份小广告,老人要先用水捂一会,再用钢丝球擦甚至是用指甲抠。在老人高尚的行为对比下,那些不文明者的形象愈加渺小猥琐。然而这些行为虽被人不耻着,却仍被人时时践行着。作为一个旁观者,恰恰是最没有资格去评判对错的人,却总是以一副高姿态,无厘头地驳论着是非。

    “老人没了,这桥过不了几天就得脏了。”。所有的人都在惋惜,在我们满心忧虑的同时,又有谁想过接过老人留下的扫帚呢?又有谁想过如果没有这些不文明举止的存在,年迈的老人此刻本该安享晚年?

    每个人都不是这个社会的旁观者,每个人都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别人拥有享受幸福的机会。 “卖红豆饼,为妻治病”的“永城好丈夫”李常兴,条幅在他的红豆饼摊位上挂过一天,红豆饼的销量就由100个增到了1000个。不仅如此,李常兴还说,“这几天来的市民许多都是这样,拿着50元或100元,只要一两个饼,也不让找钱。”石家庄市民以及学府路的所有学生,没有袖手旁观,没有过多地给他赞誉或是怀疑,而是默默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的举动似乎要比举办几场爱心捐赠活动更具教育意义。

    不做站在树梢上评判别人的旁观者,不妨试一试在树根下看人,这样既看得下他人的伟大,也看得进自己的不足。

【责任编辑:温瑞连】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