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评说】观《搜索》 谈记者铁肩应担负的社会道义
时间:2013-11-25 11:18:59

(新闻中心记者 张丽媛 赵艳)

    《搜索》是由陈凯歌执导的一部影片,于2012年7月6日正式上映。该影片讲述了某企业董事长秘书叶蓝秋在获知自己罹患癌症之后,沉浸在惊愕与恐惧中的她,拒绝给车上的老大爷让座并面对众人的指责出言不逊。这件事被媒体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偏颇的公众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叶蓝秋进行了疯狂的人肉搜索。不明真相的集体对其道德沦丧的讨伐,如洪流倾轧,叶蓝秋的人生由此颠覆,众多人物牵掣其中,命运发生急剧偏转。

    笔者看来,作为一个媒体人,陈若兮在影片中的不当言行对事件后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凭着新闻主编的敏锐嗅觉,深谙受众心理的她不顾后果地将该事件放大,为获得更劲爆的新闻效果而对叶蓝秋的道歉视频压下不放;将他人拍摄的“不让座事件”视频冠上自己的名字以推波助澜;不顾事实真相和自身的职业道义,利用公共媒体资源撰文报复所谓的“情敌”,终使心灰意冷的叶蓝秋不堪重负,踏上了自杀的不归路。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方式,反映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影片《搜索》无疑是对现今纷繁复杂的媒体乱象的一个客观反映,同时也审视了作为一名记者所面临的价值选择。

    由此我们联想到刚刚过去的“陈永洲案”,该案不仅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也给整个媒体行业蒙上了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在“人人都是记者”的自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导致媒体行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媒体为了博得受众眼球,违背行业规范,对事实进行失真报道的新闻使媒体行业屡遭诟病。面对这样的尴尬处境,各大权威媒体对其自身现状也有清醒的认知,并对此提出要求“媒体是新闻事件到达公众舆论的关键节点,可以成为网络纷乱信息的过滤器,网民浮躁心态的压舱石。”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被授予“无冕之王”的记者每天奔波在外,所面临的艰辛与危险不言而喻,也正是由于记者的存在,才使得受众能了解到第一手新闻资讯。他们对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在信息自由传播的当下,对记者职业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作为把关人,记者更应该担负起自己的使命,进行真实、客观的报道,还受众以事实真相,切不可利用公共资源谋私利、泄私愤。

    第十四个记者节刚刚过去,记者节的设立是对奋斗在一线记者们的致敬。新闻界前辈张季鸾曾对“记者节”作出两个解释:一是记者的节日,二是记者的节操。遵守新闻工作的基本操守,公正、真实、客观、全面的报道新闻,是记者的底线也是高度。希望记者行业能真正担负起神圣职责赋予的社会道义,为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