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赵艳 张丽媛)
最近一档明星亲子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红遍全国,无论是从收视率还是口碑上来说,该节目都是最大的赢家。但从广电总局发布的“加强版限娱令”来看,结合其对韩国相同节目版权的购买,部分观众对《爸爸去哪儿》缺乏创新的问题也颇有微词。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日下发通知,其中规定各频道每年播出的新引进境外版权模式节目不得超过一个。此规定的出台无疑是针对国内综艺节目失去创新竞争力的调控。笔者看来,节目的播映性质决定其具有的社会责任。因此,对引进节目进行本土化改造,固然是对“进口节目”较好的处理方式。然而,从根本上来说,创造性地推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节目才是对观众的负责。
不可否认,从国外引进的节目确实对提高节目质量大有裨益。许多从国外引进的模式,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行本土化改造,使其符合国人的思维和看点,在给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丰富了国内综艺节目的内容形式。然而,节目形式的跟风引进也令广大公众对国内娱乐节目的创新水平产生质疑。
从《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到《我是歌手》再到四川卫视即将播出的《两天一夜》,中国的综艺节目从欧美血统转战引进韩国,这些“进口”节目的确受到了观众的一致热捧,然而,国内综艺节目的收视率难道需要依靠“进口”才能维持?版权引进的法子又能维持多久?当观众对引进版权的节目都产生了审美疲劳,媒体的竞争力又将凭借什么来吸引观众?这一系列问题无不牵动着电视台节目策划人的神经。
回头看近几年火热的综艺节目,从选秀类、相亲类到跳水类节目的风行以及即将在各卫视刮起的亲子风潮,无一例外,一家电视台成功了,几家电视台肯定紧随其后,不多时日,观众调台与否没了意义,翻来倒去一个样。制作团队们挨了板砖干着急,殊不知观众们早已审美疲劳,岂会买账?
事实上,许多电视台也都意识到这个问题,纷纷结合自身特点推出新的节目,并在口碑和收视率上取得了不俗成绩。比如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及河北卫视推出的《中国好诗词》等等,栏目的创新不仅为电视台赢得良好口碑,还引起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国家对节目版权模式引进的限制,从另一个角度看,是在鼓励各大媒体工作者从中国特色出发,推出符合中国本土的文化产品。成功的节目创新也证明,国内综艺节目如果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仍然存在强大的生命力。广电总局采取措施来督促,观众们也一直在期待,各大卫视节目策划工作者,你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