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王晶 宋庆鹏)
近期,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播出的“我的手机谁做主”再度曝光了手机软件“用不着、卸不掉、还扣费”的现象。这使屡遭诟病的手机预装软件问题再次引发舆论关注。
消费者购买新手机后,经常会发现手机里面已经预装了很多软件,这些预装软件被网友戏称为“牛皮癣”。不少网友表示:“你的钱无缘无故地从指缝中溜走,没怎么上网,流量就没了,而且占用内存多、手机很卡、耗电,还有可能泄露用户的隐私等等,这些都是预装软件带来的。”那么这些软件能不能卸载呢?办法是有的,最好的方法是刷机,但是如果Root刷机后,则无法享受商家提供的保修服务,消费者将索赔无门。
手机预装软件之所以如此猖狂,是因为其背后存在由软件商、手机厂商、代理商、销售商、刷机商组成的复杂的利益链。他们都能从中获利,这也就是为什么成本三百的山寨手机会以二百元的价格赔本销售。手机厂商赚取的是手机预装软件带来的分成利润。
手机厂商给手机用户预装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目的是方便用户、服务用户,应该说,厂商预装手机软件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如果由于某些利益链条的关系给消费者预装应用软件,影响到消费者正常利益时,这种“初衷”的性质就有待商榷。在手机软件市场的激烈竞争下,软件应用商为了争夺用户,开始转向预装市场,这种行为直接排挤了其他竞争对手,而且很多软件会损坏消费者权益。这种非正当竞争也影响了通信安全。
工信部针对预装软件市场混乱的情况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国家工信部宣布,将于11月1日正式实施《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要求手机生产商不得预装五大类恶意软件。此项规定将在一定程度上规范手机软件运行市场。但这只是维权路上的一个开端,如果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在维护消费者权益方面,还有一半的路要走。这段路能不能走好,取决于整治的决心与惩罚力度。这会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从工信部到运营商再到渠道商,监管需层层抓,还要落实到位。难度远大于现在的《通知》所描述的内容。
当然,解决这一复杂问题不应只靠政府,毕竟手机预装软件问题产生于市场,因此还应回归到市场中去解决,我们应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按步骤分阶段有秩序地解决这一复杂问题。首先,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行业标准,对于哪些软件该卸载,哪些不该卸载,预装这些软件后是否会影响手机的通信质量等问题,有关行业组织应制定一个可供参考的技术标准。其次,建立行业规范,无论是服务商的行为规范,还是网络用户的行为规范,都应出台相应的示范性文本进行规范。最后,实行“集团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行业协会等单位可以考虑实行类似《知识产权法》上提到的“集体管理”模式,即将“小权利”交由集体管理,帮助弱势个体集中起来进行维权,通过司法途径维护消费者权益。总之,通过法律法规、行业自律、道德自律、社会监督这四层的综合治理把手机软件的正能量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