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宋庆鹏)
10月12日的《新闻联播》报道称,央视动画责任有限公司等十家动画制作机构、央视少儿频道等十大动画播出机构联合发出倡议,号召全行业承诺不制作、不播出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的动画片。《喜羊羊》、《熊出没》两部动画片由于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被点名责令整改,引发社会关注。
国产原创系列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制作首播于2005年,迄今播出已突破一千多集,是目前中国集数最长的动画片之一。该剧因其轻松幽默的风格一度风靡于大江南北。然而,剧中也有一些暴力画面易被儿童模仿而饱受社会尤其是家长们的诟病。此前就曾有儿童因模仿剧中情节,烧伤玩伴的事故发生。有人就《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暴力行为作出统计,灰太狼被平底锅砸过9544次,喜羊羊被煮过839次,被电过1755次。
动画片为了增加幽默效果、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加入一些有趣的语言肢体情节无可厚非,但如果由于为了片面追求戏剧效果而颠倒是非黑白,则是舍本逐末。社会上的受众(特别是孩子家长)对《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舆论评价非常差,认为该剧非常肤浅,缺乏最基本的是非观念,更缺乏文化底蕴。
儿童时期是人类最富想象力的时代。少儿动画片的选题和制作,应以不损害其想象力为前提。《喜羊羊与灰太狼》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并不等于它就是优秀的作品。“我比较喜欢红太狼用平底锅把灰太狼打飞出去的镜头”,“我最喜欢他们使出绝招的时候,一招干掉对手”……对这些可爱天真的孩子来说,动画片中随处可见的暴力打斗场景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更是对他们的价值观、社会观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小观众看过充斥着暴力片段的动画片后会混淆他们关于是非善恶的概念,把丑当作了美、把恶当作了善。这种是非美丑观念被颠覆后对孩子未来人生的危害程度不言而喻。
其实,真正的文艺影视作品,应该展现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的较量,最终必然以美、善和正义的胜利而告终,这是文艺美学的基本逻辑。也许,被点名的动画片也符合这个美学逻辑,但问题在于为什么不少孩子喜欢动画片里面的负面角色而非正面角色。如何克服正面人物的脸谱化简单化,才是动画片机构值得思考的地方。
现在的动画片缺乏文化底蕴同样也是一大问题。《喜羊羊》有趣,但与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相比,显得过于“苗条”,缺乏文学厚度。相反,我们看《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和《宝莲灯》,虽然有暴力场面,却不会令人觉得那就是简简单单的厮杀,而是有爱憎、有善恶、有是非、有文化渊源的动画作品。
拿无知当个性,幻想弱者能够把强者压在脚下,迎合了部分人的阴暗心理,也许这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低俗动画片风靡的缘故。但是无论再怎么“创新”,也不应该忘记最基本“真善美”的原则,更何况我们针对的是一批纯洁无瑕的孩子们。还孩子们一片纯澈的天空,既为了我们,也为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