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记者 宋庆鹏)
据悉,近期由于暑期北大校内游人增多,未名湖畔的慈济寺遗址门洞竟成为被游客的各种字体、笔法签名盖满的 “留言板”,文物古迹遭到严重破坏。这则消息一经发出,立即引发网友关注,舆论的呼声又将公民的视线转移到公众素质上来。这引发了不少网友对接下来的国庆长假旅游不文明现象的担忧。
其实,类似事件的发生早已屡见不鲜。去年“十一长假”在陕西华山出现的千人拥堵滞留山顶事件就曾引发舆论对国民素质与假期制度的讨论。近期出现的北大慈济寺事件又让人大跌眼镜。除此之外,随地吐痰、践踏草坪、满口脏话等文明缺失的现象更是不胜枚举。
在国内旅游的不文明现象,尚有假期制度不完善、中国人口多等诸多不可改变的客观因素。然而近年来中国游客到国外旅游,不文明行为引得外国友人不满的状况也时有发生。而这些事件就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个人问题了,它更关乎整个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这些看似平常小事,却关乎整个社会主义文明社会的建设。这些不文明的现象折射出了中国部分公民素质低下、道德滑坡的现状,因此,提高公众公共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一个体制的保障。经2013年4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次会议通过、2013年10月1日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就是重建公众道德素质道路中的一个探索。《旅游法》中不少条文明确规定了公众作为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并对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进行规范,从法律层次上防止公众不文明现象的产生。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只让“钱袋子”鼓起来,更应该让我们的头脑真正充实起来。真正做到经济与国民素质的协调发展,实现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仅是单方面发展国民经济、加快科技创新,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发展经济实力的同时保证国民的素质发展。而这两方面的发展又是相辅相成的,国民素质的提升反过来又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发展,必须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建设。
公众道德素质的重建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根本上要加强国民素质教育,提高全社会会公众的综合素质才能杜绝类似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