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之言】惩恶扬善应是自媒体时代的总基调
时间:2013-06-09 09:25:35
(新闻中心记者 侯树文)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当下对社会负面新闻进行大幅度报道的各大媒体,对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广大受众同样是一句提醒。

    纵观近期社会新闻不难发现,耸人听闻的负面新闻,虽然并不代表社会的整体趋势,却往往占据各大网络媒体社会新闻的头版头条,赚取公众们的点击量和关注度,并随着网友们的转发评论逐渐形成社会热点。

    由四月份复旦投毒事件引发的“感谢舍友不杀之恩”的调侃到五月份一系列关于教育工作者对儿童性侵犯的报道等等,让整个媒体各种观点和评论纷呈,以致整个网络媒体舆论场极为活跃、甚至走向偏激。甚至在某些新闻成为热点后,随着网络平台的多方传播,出现“舆论倒逼”的现象,这也倒逼涉及人员不得不通过媒体澄清相关事实。与此相反,网络上学雷锋做好事的新闻则被大多数人定义为“作秀炒作”,这让人大为不解。

    类似负面新闻的大幅度报道,在挖掘事实真相的同时,不禁让人感叹网络时代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作为受众的我们,在接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再做到明辨是非的同时,理应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有些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出于抓住公众眼球的目的,使报道新闻事实的动机不再那么纯粹。媒体在把社会的某些阴暗面暴露在公众视野的同时,也对人们认知现实环境产生着重大影响。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当记者传播新闻,受众不再只是单纯地接受信息,而是成为影响舆论的重要力量。广大网民和媒体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应该注意我们的言论和传播不仅仅只是“罚恶”,而更应该把是“扬善”,并且“扬善”毫无疑问应是最主要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

    所谓的“扬善”,并不是简单地对社会上好人好事的宣传报道,也并不是对领导业绩的歌功颂德,而更应该是对“冰点人物”的关注,是针对弱势群体发起的捐助倡议。同时,对媒体报道的负面新闻做出正确客观的舆论引导,以及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把握社会主流等等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行为,理应包括在其意义范围之内。

    所有这一切不仅需要媒体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更需要受众练就一双识别善恶的慧眼。只有这样,在当今自媒体时代,我们每个人以及媒体才有可能成为一名负责的信息接受者和传送者,才可能在海量的信息中对社会作出正能量的引导。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