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之言】食品饮品安全之弦应时刻紧绷
时间:2013-05-17 17:25:13
(新闻中心记者 赵艳 杨盛远)

    近期饮品行业龙头“农夫山泉”可谓麻烦缠身,质量门、标准门接连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中,很多人纷纷表示:农夫山泉都这样了,让人以后怎么喝水?无独有偶,肉类产品也频频出现安全问题,让人心寒。

    往往一桩事件的发生会把公众的视野拉回到近十年间去追溯,农夫山泉在2011年曾遭遇虫卵事件,被指水源地有垃圾等等。肉类掺假更是老话题,假牛肉“牛肉膏”,重庆的“假猪蹄”,假的肉丸鱼丸等等。一桩桩、一件件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消费者的眼球和内心。

    试问为什么会接二连三地出现此类食品饮品问题呢?笔者认为:第一是监管部门执行不力,使其得以流散在市面上。第二是随着改革开放一步步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其自发性使经营者对利益的追逐愈发严重。第三是食品饮品安全法律法规尚未健全,扩大了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纵观发达国家关于食品安全发展的进程,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而日益完善的。所以,也许这个阶段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但经历后应该采取相应行动来使其改观,而不是静观其变以应万变,亦或是一味批评,扩大消极影响。

    食品饮品安全关乎着大众的身体健康,更关乎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如果每天吃的喝的还要担心,谁还能安然度日?每天人心惶惶,又何谈和谐社会的构建呢?因此希望一方面监管部门能切实负责,严格把关,防止问题食品饮品流入市场。另一方面国家能够进一步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其贯穿从生产到进入消费者手中的全过程,对此类现象产生实质性的遏制作用,让侥幸分子无缝可钻。

    每年的3·15总会让一些期瞒消费者的问题产品浮出水面,继而它们就会面对汹涌如潮的批评,此方面的产品也会大清洗般换一番面貌,但是3.15毕竟平台有限并且在这个平台上揭露的伪劣产品也是少数,这就需要社会在各个层面上监督,让伪劣产品无所遁形。

    希望各方面都能对食品饮品安全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不再给这些问题存活的机会,还“吃喝”一方净土,让我们都能吃的放心,喝的放心。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