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之言】高调慈善 :高调的是慈善还是个人?
时间:2013-05-14 10:50:08
(新闻中心记者 周月)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地震。在救援工作全面展开的同时,各方人士也积极发声发力,积极为灾区捐款捐物。“中国首善”陈光标在得知雅安遭遇灾情后,第一时间奔赴灾区进行慈善活动,然而他的高调的行善方式却再一次引发了争议。身穿迷彩服,手拿一沓钱,往芦山地震灾区群众手里塞,这是媒体对于陈光标进行慈善的描述。

    我们发现,在众多的媒体报道中报道的重点几乎都是陈光标这一争议性人物,慈善行为背后的深层次意义似乎被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在这一事件中不管是陈光标还是媒体的作用,我们都不能否认最终被记住的其实是陈光标个人而非其他,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公共事件中公众人物的亮相不仅是个人行为,其背后承载着更多的社会意义,更何况是在灾难面前,任何突出个人的行为都是极不合时宜的。

    进行慈善不仅是无可争议的事情,更是应该大力提倡和推广的事情。然而推广慈善是否该是如此推广,这是值得商榷的。此举的初衷是好的,这毋庸置疑,然而好的初衷未必会产生好的结果。如何避免将百姓的目光停留在个人而非慈善该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在陈光标高调行善的行为中,我们不否认他的善心善举。但有人认为如此行善是在“给自己做广告,脱离了慈善的本来面目”,这种观点的存在说明了高调慈善产生的影响是与行善的初衷有所背离的。

    当然对于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还是存在着另一种舆论场。“慈善这种事,做总比不做好,不论高调还是低调,做多还是做少。不管施助者从中谋到了多少好处,但也算是利己利人。”网友“已注销”如是说。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不在少数,在红十字会陷入信任危机,公民意识普遍觉醒的今天,慈善并非易事。在此背景下,众多网友有此想法也很正常。但我想说的是,有些时候我们是会根据当前情况选择一些相对折中和现实的办法去期待事情得到更好的解决,但这并不是根本办法也不是长久之策。慈善事业是个长久的主题,虽然现实不尽如人意,但我们不能因此降低慈善的标准。

    陈光标的高调慈善虽然在当下为慈善事业的推进带来了积极的个人影响,但在慈善事业运作并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还要考虑诸如如何借助媒体和个人力量来建立大众的慈善意识等问题,因而慈善并非简单的只是施善者一方的事情。在此种情况下,如何避免由于个人形象的突出而掩盖掉推广慈善的初衷该是我们考虑的事情。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