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之言】切勿把收视率作为衡量电视节目的“指挥棒”
时间:2013-05-06 18:26:07
 
(新闻中心记者 杨盛远)

    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开放程度日益明显,带来的一个结果是媒介生态的多样性,各种选秀、造星节目如雨后春笋,勃然而兴。

    继《我是歌手》以傲人的收视率引领开年之后,《中国星跳跃》、《星跳水立方》也趁势开播,力争在上半年的电视节目收视率中分一杯羹。这些节目以强大的明星阵容,斑斓多姿的场面,吸引着观众的眼球,让人目不暇接。

    收视率的效应在这些节目制作当中恐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博得傲人的收视率,制作方会不惜巨额投资,调动各方力量来完成这些节目的录制和播放。

    诚然,收视率虽可以作为观众评价一节目的参考标准,但却不是唯一的,更不是引导制片方制作节目的指挥棒。何况,收视率的分析未必准确,其中也潜在着弄虚作假的情况。很显然,在这方面很多电视台都被收视率蒙住了眼睛。唯收视率至上,获得高的知名度,是一些媒体的标准。

    纵览当下的网页、微薄等信息发布平台,关于某节目优劣的评价,显然是把收视率摆在了第一位。收视率排在首位的节目,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反之则不然。

    以《我是歌手》和《中国最强音》为例,《我是歌手》自开播之日便获得了同时段傲人的收视率,之后更是一路飘红,让该节目的知名度迅速蔓延。而之后接档的《中国最强音》却未尽人意,于是吐槽之声四起。客观地说,这两档节目无论在节目制作、设备场面上都堪称一流,仅凭一个收视率并不能判定谁好谁坏,我们更不能评收视率去否定一档节目。

    在收视率指挥棒的引导下,一些雷人电视剧、煽情局等也频现荧屏。抗日题材的电视被拍成“武侠剧”、“言情剧”,都市题材的电视更是花样百出,冲击着人们观剧的底线。收视率是这些无厘头电视剧得以存在的土壤,让电视剧回归真实、回归历史、回归大众的答案是摒除唯收视率至上的陈旧观念。

    回溯以往,一些电视节目之所以给人们留下难以抹去的记忆,往往是因为其本身的文化内涵。电视节目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的载体,真正受欢迎的电视是文化的外在展示而不是其收视率。只有那些真正有价值、有内涵的电视节目才能真正留在历史的长河中。

    另外,在当下的媒体生态环境中,为了追求较高的收视率,一些电视节目沾染的商业化气息过于浓厚,偏离了我们对节目追求的方向。这些商业化运作与收视率挂钩,让本来清澈的电视环境变得浑浊,直接导致了一系列低端电视剧的产生。

    归还电视环境向上、积极、理性的状态需摆脱唯收视率至上的魔咒,当我们每个人都理性看待电视中的节目时,离我们心目中良性的媒介生态也就不远了。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