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之言】抗日剧夸张演绎应适可而止
时间:2013-04-28 15:50:19
(新闻中心记者 胡婷 周月)

    近日,诸多抗日神剧泛滥荧屏,其夸张离谱的剧情演绎也已成为电视荧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民日报与中央电视台联手痛批“神一般的抗战剧”为粗制滥造,颠覆历史,娱乐苦难。

    从武功超群的江湖奇侠联合抗日,到女八路身怀绝艺射箭毫无虚发,如此种种“武侠化”,“玄怪化”“言情化”等雷人离奇的“抗日神剧”毫无疑问已成为“众矢之的”,其情节低俗之至令人倍觉反感,由此迫切希望抗日剧夸张演绎适可而止!

    或许我们会有疑问,为何中国影视市场上会屡屡出现雷人神剧呢?一方面,由于中国目前的影视管理机制,很可能会让一部投入了巨资精心拍摄的优秀影视作品,一辈子躺在积满灰尘的片库里血本无归,所以选择禁忌边界极其模糊,可松可紧的抗战剧才能避免被“枪毙”;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收视率,投资方和电视台难免会肆意涂抹修改历史,以至于将原本是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演变为只为博人眼球的低俗愚昧的影视作品。可是,尽管目前的管理机制出现漏洞,尽管利益诱人至极,影视演绎也应拒绝浮夸。

    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数先辈们用鲜血和牺牲换来的,这是一场庄重而沉痛的家园保卫战、民族保卫战,它有着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和神圣感。抗战作为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灾难深重的一页,它被影视作品改编也无可厚非,毕竟以故事和影视的方式讲述历史,才能让历史更加丰满,更能深入人心。然而,如今人们人为的过度编辑和演绎却只会扭曲严肃的历史和战争本身,从而使战争本身变成一种娱乐性的游戏,使严肃的历史失真,使人民丧失对历史和战争的神圣感。

    在影视作品中传达“邪不胜正”的观念本无可厚非,也符合大多观众对于作品的期待。然而,“抗日神剧”这种过度夸张神化的情节和人物设置,其实掩盖掉了作品本身应传达的本质和内涵。让观众仅仅注意到虚构的情节和无据可靠的人物其实也是低估了观众的智商。想想历史抗战中的人物若真如神剧中的英雄一样传奇,那么八年的艰苦卓绝又从何而来?从长远来看,如果离谱雷人的抗日神剧泛滥成灾,耳濡目染,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负面效果?战争是残酷血腥的生死博弈,如果一味将其娱乐戏剧化,那么无疑是一种战争观的错误引导,一旦真的遇上战争,我们又如何以这种娱乐化的精神胜利法去实现“无敌”呢?

    由此可见,抗日剧夸张演绎应适可而止,毫无争议。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