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之言】春龙节带来的启示
时间:2013-03-13 17:34:53
(新闻中心记者 侯树文)

    红红火火的正月在满眼的春光中悄然离去,即将到来的农历二月初二迎来又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春龙节。

    关于“龙抬头”的故事历来各个地方有着不同的说法,也有不同的习俗和庆祝方式。在北方,“龙抬头”这一天各地的饮食虽然与平常没什么不同,但是各种食品的叫法却和中国传统象征——龙脱不了关系。比如吃水饺叫做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混沌叫吃“龙眼”。每一个习俗的背后都会有一个神话故事,反映着当时人们对大自然或敬畏或是感恩又或是寄托一个愿望的想法。那么关于龙抬头是怎样的一段故事,这个故事中又反映了我们的先祖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呢?
    
    “二月二”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浅渊。”这大概是关于“春龙节”最早的文字记载。

    相传,武则天称帝后,玉帝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是掌管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的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他,就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花开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昭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故事虽是虚构杜撰,却是反映了统治者“民贵君轻”百姓们“知恩图报”的传统思想。故事中的龙王象征着人们的父母官,总是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第一位甚至不惜为此“触犯天条”,而老百姓为报答龙王想出金豆开花的点子,帮他逃脱险境。“金豆开花”把玉米比作金豆的寓意反映古代人民聪明智慧的同时也表达出他们对劳动果实的珍惜。这样的故事以一种特殊的节日来纪念,对后辈的我们有重要启发。现如今重视民生的思想已深入人心,社会上的光盘行动又进行得如火如荼,当代的“龙王精神”和“金豆子”也将会像我们的传统节日一样一代传一代


    (小常识:玉米又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麦、玉麦、玉黍、包谷、包芦、捧子、珍珠米等名称;还有叫做六谷,也写作稑谷或鹿谷,意思是说五谷之外的又一种谷。玉米原产美洲,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才传到旧大陆各国的,于明代传入我国。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