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之言】央视春晚:求创新还是为“陪伴”
时间:2013-03-11 16:16:49
(新闻中心记者 周月)

    央视蛇年春晚已经结束近一个月,但网上关于央视春晚的讨论仍在进行,对央视春晚的评价更是褒贬不一。无可否认,今年的春晚符合哈文导演的一贯想法,有创意并且贴近生活,但为何这样一台创新很多又贴近生活的晚会得来的却是观众的“不买账”呢?哈文导演曾有过这样的言论,她说:“春晚就是一种陪伴”,但春晚的“创新”与“陪伴”并没有达到平衡。过多的追求创新却掩盖了“春晚陪伴大家过年”的这一核心。

    央视春晚的创新之处有很多,例如中西乐器的碰撞演出,宋祖英与席琳迪翁合作演唱《茉莉花》,刘谦与李云迪的跨界混搭等,都是很有新意的节目,但这些节目却很难与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产生共鸣。春晚是一大家子老老少少共同观看的晚会,大家图的就是个热闹,而这些节目显然让大家热闹不起来。与席琳迪翁相比,大家可能更爱看宋祖英,更愿意听原汁原味的茉莉花,因为这才是大家所熟悉的、觉得亲切的,也是最适合全家一起观看的。

    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在选材上也是十分接地气的。语言类节目历来是最受关注的,今年的春晚缺少了赵本山、黄宏等春晚老人的节目,注入了开心麻花团队这样的新生力量,吸引了相当部分的年轻人,但也产生了新的问题。这些时尚的年轻化小品只有年轻人看得懂,对于很少关心网络的长辈而言却根本就不明白其中的笑点何在。本来是一家人围坐饭桌观看的节目却成为了年轻人的节目,其“陪伴”意义也大打折扣。这时,家中的长辈大概会更怀念赵本山等春晚老人,相比之下,赵大叔的包袱似乎抖得更响、更明显、更生活化、更接地气,而这种接地气的演绎似乎更是远远好于那些貌似贴近生活而实则极具说教性质的节目,这种自然地表演方式相比于那些需要靠自身语言、语调来带动气氛的表演方式更加让人觉得舒服。

    “创新”固然重要,创新的初衷更为重要。脱离了“初衷”的创新就缺乏了意义。哈文导演的“陪伴”这一概念非常好,但却被“创新”掩盖了春晚的温馨气氛,如何达到这二者之间的平衡该是春晚团队应该思考的问题。毕竟春晚三十年来与全国老百姓连接起来的就是那份万家团圆的热闹气氛。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