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不盲从的媒体”,对受众更负责
时间:2012-12-11 17:56:23
(燕赵都市报 汪海博)
12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全媒体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媒体人”。评论认为,媒体人不能只追求报道的时效性和轰动性,更要看重报道所传达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
 
新媒体时代不可阻挡,当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源,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传统媒体人出现了某种焦虑和困惑。
 
而一些媒体人的表现,也令自身存在的价值更加岌岌可危。比如跟在微博等新媒体后面亦步亦趋,从思维和语言,都沾染了微博上哗众取宠、以偏概全的习气。既不能提供更全面的事实真相,也不能提供有价值的文本。
 
比如,近日网络反腐中很热的“雷政富事件”,最初爆料和独家报道权威回应的媒体,无疑是值得尊敬的,直接推动了网络反腐和政务信息透明化。但随后众多媒体紧盯“艳照”不放,事件也走向了娱乐化边缘。一些媒体挖不到猛料,就开始褒贬雷政富的长相、人肉伪造另一位当事人。猎奇、猎艳的报道,很难说是帮助反腐还是把反腐娱乐化。
 
有人说,这是个没有距离的时代,获取新闻太容易,以致人们容易失去克制,缺少认真求证的耐心。在微博舆论场上,经常比的不是谁说的更真实、更有理,而是比谁的声音大,更能吸引眼球。事实胜于雄辩、谣言止于智者,这些经验似乎不再适用。哗众取宠者一呼百应,真正求证者默默无闻,实在令人沮丧。
 
但越是这样,越能体现专业媒体的价值。众声喧哗,更需要权威声音,信息过剩,更需要有人甄别挑选。
 
我同意这样的判断,在没有距离感的时代,要想办法“创造”一定距离,让我们保持理性和客观,以获得理智的判断。这个“距离”不是对新媒体敬而远之,而是来自自身所受的专业训练,对经验和程序的坚守。
 
在这个个体习惯了盲从的时代,媒体人有时候也无意识陷入了盲从的漩涡。比如《中国好声音》风生水起,这确实是一档不错的娱乐节目,但并不见得媒体都必须围绕着这档节目转。遗憾的是,作为媒体人,如果你没有关注这档节目似乎就是不合格的,因为漏掉了“热点选题”。对于关注该节目的受众来说,这是热点,但对于不关心的人而言,压根算不上什么热点。如果大多数媒体在某个时间段内都在追捧这档节目,那媒体是不是绑架了所有的受众,替所有的受众做出了选择?
 
不被喧嚣的舆论所左右,媒体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操守,才能够提供更有价值的事实。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不盲从对个人来说是可贵的品质,对媒体来说,同样如此。个体不盲从,是对自己的负责;不盲从的媒体,是对受众负责的媒体。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