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周月)
12月1日的世界艾滋病日再次引起了大众对防治艾滋病的讨论。艾滋病不仅仅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难题,同时它也会引发伦理道德、社会歧视与社会偏见等社会性问题。在普通大众的眼里,艾滋病如同瘟疫一般,让人避之不及,因此很多艾滋病患者也受到来自大众的歧视和不公正对待。
尽管国家早已出台了相关政策从各个方面来控制艾滋病的蔓延,正在与国际接轨,并接受世界卫生组织统一的策略与行动计划,为防艾进行着坚定的努力。但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态度却并没有达到根本性的转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大众对艾滋病的不可治愈性的本能的恐惧。那么在如此情况下,我们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队伍是不是该为减轻大众对于艾滋病的恐惧而做些什么呢?
在整个社会环境中,大众对于生命健康的安全感,来自于有着先进医疗技术、能够为大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并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医疗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而在一定程度上,大众对于医疗机构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还存在着不信任感,对于生命健康的安全感还相对较弱。在艾滋病面前,尽管权威的医疗机构发布信息显示正常的交往不会传染艾滋病,但大众还是怀着恐惧感远离并歧视艾滋病患者。因而当我们在大力宣传防艾,呼吁大众善待和关爱艾滋病患者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反思自身为何不被大众信任?是不是我们的体系在真正运行的时候缺少了一点人情味儿,是不是防治艾滋病政策在真正执行的时候打了折扣?
事实上,我国有相关条例规定“医疗机构不得因就医的病人是艾滋病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推诿或者拒绝对其其他疾病进行医治。”但这个规定在现实中却很难落实,很多医院以防止交叉感染为由拒绝收治艾滋病感染者。这样的就医歧视不仅使得艾滋病患者无法得到及时的医治,同时对加剧大众对艾滋病的恐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试想,如果连应该被大众百分百信赖的医生都对艾滋病有所忌讳,有所躲避,作为普通大众又如何不害怕呢?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医疗界对艾滋病的正确对待。要改变就医歧视的现状,需要进一步加强医护人员对艾滋病的了解,才能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减轻他们的歧视心理。只有医疗界对艾滋病的忌讳和歧视消除了,整个社会的歧视和恐惧才会消除。
增强大众的安全感需要的是双方的共同努力。但作为社会上受到良好教育的精英力量,我们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人员似乎应该先迈出寻求改变的那一步。大众是挑剔的,但这来源于高期望;但大众也是宽容的,只要有所改变,大众一定看得到,并以此做出相应的回应,形成良性循环,社会的整体气氛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