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之言】对当下教育的思考——读陈寅恪治学经历有感
时间:2012-12-05 11:29:37

(新闻中心记者 杨盛远)

    陈寅恪,一个从未带过“博士帽”却胜于博士的国学大师,在上个世纪20年代的清华园中被视为“活字典”、“教授的教授”。他不唯书、不唯上,不为一纸文凭,只为心中那份对文化的虔诚与尊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理想”是对其内在精神的完美写照。

    在上个世纪20年代,文化氛围轻松而凝重,各种思想的交锋此起彼伏,碰撞出了一系列思想的火花。在那个年代大师辈出,英才济济,陈寅恪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被称为那个年代最璀璨耀眼的明星。细数陈寅恪的一生治学的经历,思考其对学术的态度,对我们当下的学术研究大有裨益,同时将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陈寅恪先生的讲课之风也值得我们去学习。其有著名的“三不讲”,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不讲,这被他奉为讲学之要。较之于当下的讲学之风,恐怕很少人能做到。课堂的真正魅力在于其开放、包容、自由,能够点燃学生的激情进而引导他们主动去思考探索。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独立思考,自由探索,而不是以课件或讲义为主,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应该倍加重视的地方。

    在如何看待文凭、职称方面,陈寅恪先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真正的能力不是单单只靠一张文凭就能证明的。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的一方纸就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盖起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把自己锻造成一把有用的利器,到哪儿都能绽放出我们最璀璨的光芒。正如易卜生所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莫为一张文凭或职称所累,做自己应该做的,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在十八大期间,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说:“一个国家,有再强的经济、军事,但如果没有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那么它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 不错,一个没有灵魂的躯体注定行尸走肉,同样一个没有精神灵魂支柱的社会注定毫无生机。杨校长这句话寓意深刻,直指我们当下的教育现状,为什么现在我们培养不出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这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当下教育的出路唯有改革。我们应该放宽限制,加大学校招生的自主权,同时破除条条框框的硬性考核办法,量化考试办法,灵活、科学、有效地选择需要的人才。在教学上,因人而教,因材施教,实行素质教育,真正全面地教导学生。还应打破学校中官僚主义严重的结构,破除各种利益的“关系网”,真正让教育家来管理学校,给学校以宽容之风,还学术和思想一片自由的天空。

    教育资源能否有效释放决定着未来我国社会发展是否拥有内在的动力。优质的教育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当下的教育改革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言而明,倘若没有优质的教育又怎么能够有一个更加文明的社会呢?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