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周月)
在2012年这样一个被人赋予了太多意义的年份里,我们所关注的事情太多太多。在媒体主导舆论的环境下,“你幸福吗?”这一问题铺天盖地而来。如今热情退去,那么关于幸福的讨论就该结束了吗?由媒体大力主导的幸福调查之后我们又该做些什么?
幸福本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是大众对这一项幸福调查的娱乐化解读。在媒体时代,我们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似乎并没有被引导到严肃层面,反而被困在了娱乐层面。究其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第一,媒体的舆论导向;第二,我们自身也没有对“幸福”这一话题进行过深入地思考。
何兆武教授对幸福有过这样的论述,他说:“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个人是不可能幸福的。”当话筒对准我们时,我想我们回答的只是关于幸福的第一个层面即个人的幸福,而媒体似乎也只满足于我们回答到这一层面。但冷静思考之余这样大规模的幸福调查难道只是要一句幸福或不幸福的答案吗?大众是作为社会人而存在的,社会的整体状态对于我们个人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作为第四等级的媒体难道不是应该通过此项调查来更加的了解民生,并充分发挥其舆论力量来推进社会的整体发展,来给我们带来一种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的社会前景吗?当我们个人在为自己理想中的幸福生活而奋斗时,媒体也该发挥力量倡导和监督维护社会整体运行的相关部门,从外部入手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例如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慈善事业发展等等。幸福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幸福感的营造需要来自个人,政府,媒体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只有各种力量的相互影响,整个社会才会出现积极向上的幸福氛围,我们个人的幸福感才会随之上升。
“你幸福吗?”这一问题的出现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营造一种全民幸福的景象或一项得出大众幸福或者不幸福结论的调查,而应该是“我们还能为了你的幸福做些什么?”的思索。只有如此才能够逐步地改善社会氛围,增加国民的幸福感。在这样一个全民参与的社会里,需要我们全体成员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为我们的整体幸福买单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