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之言】“小学生之问”触碰国人敏感神经
时间:2012-11-16 22:22:16

(新闻中心记者 杨盛远)

    在11月13日十八大代表接受记者提问期间,一位来自《中国少年报》的记者孙露源向出席的教育部和卫生部的领导的提问颇为引人注目。这位小记者问道,当出现学校午餐事件、营养牛奶事件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之后,怎么样才能让他们的午饭吃得安全、放心?另外,就是关于零食问题,面对当下产品色素超标、产品检查出来细菌超标等等问题,如何让他们吃到放心的食品呢?

    小学生质朴、可爱提问的背后其实是对我国食品安全的隐忧,实为尖锐、厉害,比起一些大人们的提问毫不逊色。他们的提问是对自己切身处境的真实写照,反映了现在我国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监管的缺失和漏洞,尤其是在学校这个应该重点监管的地方。

    食品安全问题是涉及人民利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处理不好会在人们心中留下长久的阴影,挥之不去。三聚氰胺事件、双汇瘦肉精、地沟油事件等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刺痛国人最薄弱、最敏感的神经,如何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已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法律层面上讲,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出台一系列刚性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对食品从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真正做到零疏漏、零缝隙。从食品生产源头抓起,把食品安全问题消除在萌芽时期。另外,就是对生产销售的不法商业者也应采取更为严格的惩处措施,真正让他们意识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从道德层面上讲,需要在全社会建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用道德的力量约束人,用道德的力量感化人。“德”是一个国家意识层面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体现一个国家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无形力量,也是一个国家素质和文明的展示。食品问题的频发是当下道德缺失的一种体现,内心没有了“德”的守护就会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就会在当下社会浮躁和唯利主义的氛围中走错方向,迷失自己。食品安全呼唤道德体系的建立,当人人心中充满善的概念时,食品安全问题也许就会消弭于无形。

    记得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发了人们对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思考,对培养创新性人才方式的探究,而这些“小学生之问”抛出后引发的是我们整个社会对食品安全保障的思考,是对事关人民生命安全问题的有力回应。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坚毅果敢的出击,对食品问题实行零容忍,同时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努力。当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后,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次次冲击着社会的道德体系,也冲击着人们内心信任的城墙。社会需要信任,社会呼唤信任,而信任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去呵护的,试问,如果整个社会连最起码的信任都没有,又何谈其他呢?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