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2日 15:55 来源:北方网
明天便是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又一个重要节日重阳节。菊花、老酒、登高、茱萸,乃至“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不朽诗句,都已成为重阳节的主要文化符号。同时,这一天也是国家法定的老年人的节日。近些天,各家媒体频繁出现有关老年生活、养老问题以及其他相关社会问题的报道,十分引人瞩目。
其中最让人感到震撼的,莫过于发生在桂林的文辉四兄弟寻找老母亲的故事。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的老母亲周月英,本来是被儿子们接到桂林来享清福的,不幸走失。兄弟们立即全城遍贴寻人启事,发动了二十几名乡亲协助寻找,还有“寻母车”奔走在桂林的大街小巷,尤其此事经过央视《新闻联播》的强化报道,更成为一股正能量,注入了广大为人子女者的内心。
但世间不仅有正能量,也有很多让人心中充满酸涩的事情。近日央视进行了一系列街头随机采访,对象都是老人,着重调查他们的子女是否能陪伴他们的问题。有一对老夫妻,都已年过90,互相搀扶着上街买菜,老太太耳背,记者要大声喊才能勉强听到,老爷子则只会招手,他们的子女不知在忙些什么。更有一对老姐弟,姐姐80岁,有三个孩子,还都是女儿,却只能让71岁的弟弟接来照顾,老人家直言“不想活着了,不怕死”,让人倍感心酸。对于这些子女而言,他们最应该知道的一句老话应该是“子欲孝而亲不在”,等到你明白过来孝顺的意义时,父母已经不给你这样的机会了,那将是你自己终生的遗憾,是无法弥补的心灵缺损。周立波有个观点,有点道理。他认为,孝顺孝顺,孝容易些,顺就难得多了。子女们没事多给父母打几个电话,按时按点寄钱,这就是孝了,但要顺,也就是顺着父母的意愿去做每件事,岂是容易的事?有时真是由不得他自己。现代社会,子女们,特别是儿子们,肩上的担子非常之重,有时不是自己的生存压力,而是整个公司几十号、几百号人的生存压力,致使他无法做到“顺”,该怎么办?
这就提出了一个有关未来老年社会的新命题——老年人之间的相互扶持,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尽管这不能完全代替子女的孝顺,也不应成为子女推脱责任的理由,但它确确实实是存在着的,而且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可以预期的是,在未来的老龄化社会中,依照亲戚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同事关系等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的老年人会越来越多。如果条件好,他们还可能合资买下或租下一幢别墅,共同雇用一些专业的服务人员,再加上相互照应,亦能成为一种不坏的养老方式。杨振宁在前两年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表示过:如果没有遇到翁帆,他会在美国的那种“大学教授丧偶村”找一个志趣相近的寡妇,共度余生。在美国,特别是大学集中的地方,几乎都有这样的“大学教授丧偶村”,这就是典型的依照同事关系、志趣关系等建立起来的互助形式,有一定的启发性。
老龄社会的来临,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它的本质,主要是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大大延长,另外,就是人们为了追求生活质量而自觉降低人口出生率的行为所致。当年马约翰教授为清华学子提出的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现实。基于如此之多的原因,重阳节,这个老年人的节日,在将来肯定会变得越来越重要,会成为一个越来越有分量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