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莫言获奖 众生病愈?
时间:2012-10-19 02:06:56

20121012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刘英杰

           一直以来,吾国吾民对诺贝尔奖的狂热渴盼成为一种病,平时隐忍不作声,每到诺奖颁布之前便间歇发狂,令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民黯然,令狂热文艺青年愤愤,更令“横得暴名”的无辜作家受累,鲁迅、林语堂、巴金、老舍等作古先贤自不必说,北岛、王蒙、李敖等还健在的文坛猛人亦招架乏力,莫言更是其中最受苛责的一个。原因无他,除了《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蛙》等蜚声海内的作品之外,他头上还顶着一个 “莫言是中国作家中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的帽子。

概而言之,谁的帽子最高,谁的呼声最高,谁受的责难愈重。

 

20121011日,北京时间19点,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奖。这对中国文坛乃至中国作家来说,当然是奥运会上“许海峰”式的突破,对于埋头苦干耕耘多年的莫言也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桂冠,他完全有资格获得这份荣耀。然而,我们的诺贝尔奖病愈了吗?或许中毒日久,莫言的获奖并不是一剂“药到病除”的良药,而要从根本上反省,文化与地域差异所造就的文化自闭与盲目自大才是命门所在。

 

一百多年来,在“诺贝尔奖”这个光辉的领奖台上,曾经走出了数以百计的著名的科学家、经济学家、作家和诗人。获得“诺贝尔奖”已不仅是个人价值的体现,而是它象征着获奖者所代表的国家和民族,已经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文明事业作出贡献。所以,在每年十月中旬,各国媒体如同报道奥运会体育精神以外的国家荣誉一样,以各种话题和炒作刺激人们的神经,引得世人唏嘘感叹。对于中国,由于太多太多无可诉说的原因,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始终未能释怀。于是,正因情之切,反而伤太深,失落感积累了太多之后,使得许多人都患上了“诺贝尔奖病”。

 

莫言获奖,自然是中国文学之光,也得偿国人所愿。但国人并不能因此而自我膨胀,或者固步自封,因为对整个中国文学以及中国作家群体而言,从来不缺乏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作品,缺乏的只是我们对自身文化的推广是否能够弥合文明的差异。应该说,作家的使命感始终在那里,获不获奖并不关作家何事,因为不管他们歌颂的是乡土文学还是历史情怀,无论是马尔克斯的魔幻宏大还是福克纳的现实悲悯,能够震撼人心的,始终都在震撼阅读它们的人们。莫言的叙事感和乡土化是他问鼎诺奖的标签,也是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停留在被认可方能找到自我认同感的地步,关键是真的知道自己真正的问题和差距在哪里。若要真正治愈诺贝尔奖病,首先是正视它,既不盲目迷信,也不恶意贬损,对它抱着一个理性客观的态度,尔后寻找差距,奋力飞翔,为世界文明进步真正贡献民族智慧。

    文章末尾,笔者忽然想起去年颇受好评的一部电影,《无法触碰》中两位主角有关艺术的对话:在一幅天价油画前,瘫痪的贵族富翁菲利普问贫穷的黑人文盲青年德希斯:“人们为什么对艺术感兴趣? ”德希斯说:“不知道,为了做买卖吧! ”菲利普摇摇头:“不是,因为这是人们来过这世界后所留下的唯一痕迹。 ”笔者以为,对待诺奖,就应该拥有这样的态度,不看其多么高贵,而应看其真正的价值。

 


版权所有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中心
Copyright ©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ll rights reserved
投稿信箱:zhxww1022@126.com    联系电话:0311—87655719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学府路47号 | 邮编:050061

展开